用户需求已变,OpenStack风光不再

OpenStack成立于2010 年,是Rackspace和NASA发起成立。因其开放和先进的架构、高效的社区开发和运营以及灵活的许可模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,OpenStack很快成为云计算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的开源项目。
2023-12-08 10:17:12  |   作者:航标  |   来源:航标IT精选

用户需求已变,OpenStack风光不再

OpenStack成立于2010 年,是Rackspace和NASA发起成立。因其开放和先进的架构、高效的社区开发和运营以及灵活的许可模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,OpenStack很快成为云计算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的开源项目。
2023-12-08 10:17:12
作者:航标
来源:航标IT精选

12月1日,OpenInfra Days China 2023在北京海航大厦万豪酒店,这是新冠疫情以来,OpenStack这一活动首次回归线下。不过,这一活动除了圈内人并没有引来太多局外人关注,和其高峰时的盛况相去甚远。还记得2016年该会议(当时还叫OpenStack Days China)首次举办,会场设在高大上的国家会议中心,OpenStack基金会主席、执行董事等基金会主要负责人亲临会场,会议持续两天,是当时业内最受关注的云计算大会之一。

openstack.png

那些年,OpenStack风头无二,OpenStack被认为是云计算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开源项目之一,厂商纷纷给自己打上OpenStack的标签。而如今,这个OpenStack的旗舰会议显得波澜不兴,甚至稍显冷清。短短几年,OpenStack的境遇如此不同,折射出的正是云计算行业的快速变迁:云计算技术从以资源编排为中心已经演进到以应用为中心,正在进入以AI为中心的时代。

适逢云计算大潮

OpenStack成立于2010 年,是Rackspace和NASA发起成立。因其开放和先进的架构、高效的社区开发和运营以及灵活的许可模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,OpenStack很快成为云计算领域极具发展前景的开源项目。

2012年,成立OpenStack基金会管理项目运作,OpenStack进入高速发展阶段。2020 年,随着Docker和K8s崛起,OpenStack 基金会更名为开放基础设施基金会 OIF。2021 年 11 月,OIF 基金会宣布了开放基础设施的新标准 LOKI —— Linux、OpenStack、Kubernetes 等组成的开放基础设施管理软件。自成立以来,OpenStack 始终保持每半年一个新版本,最新的版本是Bobcat,这已经是OpenStack的第28个版本,第29个版本为Caracal正在开发中,预计明年上半年会发布。

OpenStack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抓住了云计算的风口。2010年,OpenStack出道时云计算刚刚兴起,它以“提供一个满足公有云和私有云需求的开源的云计算平台”为目标。当时,AWS已经有了些知名度,但在大部分人还是不知道云计算为何物的时候,开源的OpenStack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物,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云是什么样的,它该为计算、存储、网络提供哪些能力,而且还可以尝试自己来部署,因此,OpenStack迅速普及,并很快出现了一大批围绕OpenStack的创业公司。英特尔、IBM、惠普、红帽、思科、华为等一批大公司的加入更是拉高了OpenStack的热度。

OpenStack最火的时候,知名的IT巨头大都是OpenStack基金会会员,包括IBM、联想、戴尔、浪潮、烽火、SUS等,如今它们都已经退出了。基金会规定白金会员为8名,黄金会员24名,一度由于想加入的企业太多,竞争非常激烈。坊间流传,华为2014年曾与英特尔竞争白金会员,输给英特尔后,第二年才成为白金会员。今天打开OIF基金会官网,可以看到,白金OIF基金会中白金成员只有7个,黄金会员只有16个,显然盛况不再。

中国一直是OpenStack最活跃的市场之一,中国工程师对OpenStack社区贡献以及用户数量都仅次于美国,在全球位居第二。目前基金会来自中国的企业共有10个,包括白金会员的华为、蚂蚁集团和黄金会员的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、九州云、H3C、中兴、百度云、腾讯云等。

用户需求已变

实际上,OpenStack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而是始终与质疑声相伴。从2017年开始,“OpenStack已死”“OpenStack过时”的论断时不时就被人谈起。究其原因在于,OpenStack非常复杂,运维成本高,代码距离真正生产可用很远。企业真正要让OpenStack落地,需要大量的技术力量来做产品化工作、做适配。

因此,只有非常有技术实力而且愿意大笔投入的大公司才能玩转OpenStack,这也就是OpenStack最后能在电信行业真正落地的原因。统计显示,全球90%的大型电信运营商都在运行OpenStack,中国移动、中国电信都是基于OpenStack构建的。显然,它们都有一个庞大的研发团队,其技术实力是一般企业难以企及的。

投入大、看不到盈利前景不仅使得很多初创公司关门,甚至一些大牌的公司也退出了。Mirantis和SUSE放弃OpenStack业务非常具有标志性意义。Mirantis曾经是OpenStack的一面旗子,专门做OpenStack业务,但在2017年彻底抛弃OpenStack,转向K8s。SUSE曾是OpenStack白金会员,2019年10月,SUSE 新CEO上任不久就宣布放弃OpenStack业务,也转向K8s。顺便提一句,红帽至今还是白金会员,也没有放弃OpenStack,但相比OpenStack,其容器平台OpenShift显然更受公司重视。

如果说只是产品不易用其实不是大问题,开源软件产品化不好、难用都是通病,假以时日只要逐步调整和优化总是会改善,OpenStack的最大挑战还是用户需求有了变化。随着容器技术的崛起,人们关注点转向了应用,相应地开始关注容器、关注K8s,这其实才是最要紧的。

OpenStack本质上是用以资源管理为中心,是围绕虚拟化构建的一个IaaS管理平台,所有的管理都以虚拟化为核心设计。在云计算刚流行的时候这足以满足用户需求,VMware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(SDDC)就是这么设计的,而且大获成功,很好地满足用户把资源管理好的诉求。

然而,随着云计算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应用部署在云上,应用的调度和管理成为一个普遍需求,用户希望围绕应用来构建自己的软件栈。此时Docker和K8s出现了。相比虚拟机,容器更轻量,加上K8s可实现容器的自动部署、自动分发,能对应用实现更加敏捷和更细粒度的控制,因而很快普及,取代了OpenStack成为了最为流行的开源项目。

实际上,这个挑战不止是OpenStack遇到,VMware也遇到了。VMware 2019年推出了Tanzu,就是为了应对容器的挑战。VMware对vSphere进行了重构,将控制权交给了K8s,支持用户以应用的视角来统一规划和调度虚拟机、容器,后来通过并购Pivotal进一步扩展了对应用开发的支持,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个新的业务叫着应用现代化。

云与AI走向融合

当下的云计算和AI走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也就是人们说的“云智一体”。对于OpenStack而言,如果说在容器化(或云原生)的问题上落后一个身位的话,那么在向AI基础设施的进化上就是“半个身位”。之所以是“半个身位”是因为这一个变化才刚刚开始。

“云智一体”很早就有人提,但真正让我们看到其必然性是2022年年底ChatGPT的走红。它带火了生成式AI,也使得AI基础设施成为热门话题。虽然当下生成式AI还谈不上普及,但生成式AI的颠覆性毋庸置疑,未来一定会成为普遍需求。生成式AI对计算、对网络、存储都有特殊的需求,比如,异构计算和高可靠、大带宽的网络等,同时,还有大模型开发、训练的软件栈等问题。

今天,云厂商转向“云智一体”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。今年以来,所有公有云的宣传重点都已经转向了AI、转向了大模型。英伟达的CEO 黄仁勋一次次出现在AWS、谷歌、微软、VMware今年的云计算相关大会上就是一个佐证。

实际上,作为私有云领导厂商的VMware已经开始行动。在今年VMware的技术大会VMware Explore上发布了VMware Private AI Foundation with NVIDIA,这是VMware和NVIDIA共同开发的一个全集成的、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,基于VMware的云平台VCF(VMware Cloud Foundation)以及NVIDIA AI Enterprise(生成式 AI 软件和加速计算平台)构建。VMware Private AI Foundation with NVIDIA提供了各种集成式AI工具,可帮助企业经济高效地运行使用其私有数据训练而成的成熟模型,加快应用上市进程。

回看OpenStack的成长,从2010年诞生到今天,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。对于很多进入云计算行业的而言,它是启蒙者,对于云计算的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虽然今天说OpenStack已死还是言之过早,OpenStack在资源管理领域还是有其用武之地,但用户的需求变化,有了新的能更好满足用户的技术,因此它不再是焦点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在新的时代,OpenStack如果能继续扮演好资源管理者这个角色,继续发光发热,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,但要重现昔日的辉煌应该是很难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