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融合与存算分离哪个更有市场前景?

Gartner发布 2023 年全球第三季度超融合基础设施( HCI )市场报告。报告显示,2023 年第三季度超融合基础设施( HCI )市场总额为 20.3 亿美元(145.44 亿元人民币),同比下降 2%。其中,Dell、Nutanix和VMware位列前三,新华三、联想、华为、HPE、思科分列第4到第8位。
2024-01-18 15:20:29  |   作者:航标  |   来源:航标IT精选

超融合与存算分离哪个更有市场前景?

Gartner发布 2023 年全球第三季度超融合基础设施( HCI )市场报告。报告显示,2023 年第三季度超融合基础设施( HCI )市场总额为 20.3 亿美元(145.44 亿元人民币),同比下降 2%。其中,Dell、Nutanix和VMware位列前三,新华三、联想、华为、HPE、思科分列第4到第8位。
2024-01-18 15:20:29
作者:航标
来源:航标IT精选

日前,Gartner发布 2023 年全球第三季度超融合基础设施( HCI )市场报告。报告显示,2023 年第三季度超融合基础设施( HCI )市场总额为 20.3 亿美元(145.44 亿元人民币),同比下降 2%。其中,Dell、Nutanix和VMware位列前三,新华三、联想、华为、HPE、思科分列第4到第8位。

OIP-C (1).jpg

应该说,市场规模下滑并不令人意外。去年服务器市场整体不景气,超融合下滑2%,这些都在预料之中。我们看到,VMware和Nutanix依然是这个市场老大(Dell的市场份额大体都可以算给VMware)。只是今年VMware由于被博通并购后,出现了裁员、部门重组和渠道政策调整,势必会对VMware的业务带来不小冲击。Nutanix是否能借机缩小双方的差距,值得观察。过去的 2023年,Nutanix一路开挂,营收创出新高,股票也持续走高,和年初相比几乎翻倍,势头很猛。据国外媒体报道,当下Nutanix正在积极喊话VMware的合作伙伴,抢夺VMware的市场。同时,Nutanix让思科放弃了自己超融合产品HyperFlex,选择与自己合作。Nutanix与VMware此消彼长可能给未来的超融合市场带来一些变数。

不过,笔者更感兴趣的是Gartner报告中的超融合市场规模。20.3亿美元放到整体基础设施市场,这个数字并不算很大,特别是和服务器的市场规模相比。根据IDC不久前发布的《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报告》,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销售额为315.6 亿美元(2260.23 亿元人民币)。这么看,超融合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有很大。

超融合受追捧

超融合基础设施(HCI)系统是指将计算、网络和存储硬件同管理程序软件相结合,能直接提供完整的横向扩展能力的系统。和传统IT架构的三层架构相比,超融合系统中只有两层架构(整合了计算和存储)。

超融合的一大特点是正是可以按需进行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扩容,具有线性扩展能力。其灵活的扩展能力也赋予了超融合轻量化起步的能力,业界最低可以做到两节点起步,可按需扩展,以适配企业的成长节奏。

其次,超融合通常自带虚拟化技术,它对硬件资源(计算、存储、网络等)进行了整合,从而为上层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视图,而非一个个单独的节点。这种IT架构可以从容应对高峰期的业务量骤增,同时硬件资源利用效率也大幅提升,确保企业高效投资,降低TCO。

第三,管理运维极简。这也是超融合的一大卖点。超融合通常以一体机的形式交付,软硬件集成,可以自动化部署,方便升级,基本上即插即用,运维非常简单,可以明显加快新产品上市速度。

超融合市场看起来如此诱人,一度引来了众多追捧者,不仅服务器厂商做,存储厂商也在做,甚至一些云厂商也在做(如OpenStack一体机),市场竞争非常激烈。近年来,超融合市场有所收敛,客户开始向一些大厂商集中。

在中国除了出现在Gartner报告中的8家厂商,还有深信服、SmartX、浪潮等在市场上也有不错的市场份额,不过市场集中度不算高。在Gartner的报告中,中国厂商中收入最高的新华三为10.67 亿元人民币。

要超融合还是要存算分离呢?

应该说,市场对超融合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看好,目前的市场下滑也是暂时的,从长期来看肯定会增长。

根据Gartner 2022年基础设施战略Hype Cycle图,超融合基础设施(HCI)技术已进入生产成熟期,市场渗透率已达到目标受众的50%以上,2年内将被主流市场采用。不过,不大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,特别是在当下经济形势下,更大可能是平稳增长。顺便提一句,根据Gartner的炒作曲线,超融合在中国市场可能会晚1-2年。

实际上,超融合虽然优势非常明显,也有些企业选择它来搭建私有云平台,也有上千节点的部署案例,但它终究不是一个通用的云平台。我们可以看到,超融合产品的采购大都是面向具体应用的,比如,VDI应用中大量采用超融合系统。很多超融合项目部署完成基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,并没有进入云平台中统一纳管。

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,超融合的典型特征是计算和存储融合,两者需要同步扩展。在超融合系统中,如果你需要更多的计算能力,必须添加一个包含存储的额外节点,尽管你可能不需要。反之亦然。而在实践中,这两者的需求并不同步,同时,数据的存储周期与服务器的更新周期也不同步。另外,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,很多系统开始引入数据驱动架构,在这些有着海量数据处理需求的场景中,存算分离的架构更有优势。

实际上,这两年也有超融合产品开始解决这个问题,比如戴尔的VxRail中就专门设有动态节点,该节点只有计算而不含存储,可以连接外部存储,增加了灵活性,但这种解决办法不可避免地引入了管理复杂性。

当然,这并不妨碍超融合在其他场景的广泛应用。比如,如果是边缘节点或者是小型机房内,机柜少,或者需要快速部署一些应用,超融合就比较适合。如果业务系统是比较关键的,数据量很大,后面需要进行横向扩展的,或者对于I/O要求比较高,这时候是选超融合还是存算分离需要多权衡。

总之,作为一种软件定义的架构技术,超融合无疑具有先进性,但并不是无所不能、可以通吃所有应用的一种架构,同样有其最佳的实用场景。对于企业而言,需要在何时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技术,而不是盲目迷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