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解决供电问题,有公司探索在太空部署数据中心,用太阳能供电
为了解决供电问题,有公司探索在太空部署数据中心,用太阳能供电
作者:开源爱好者
来源:
如今的数据中心存在许多众所周知的问题:它们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空间,成本高昂,难以满足下一代人工智能对资源的巨大需求。 但获得英伟达和Y Combinator支持的Lumen Orbit有一个新颖且超乎寻常的想法:将数据中心发射到太空。该公司上周刚刚完成了一轮超额认购的种子轮融资,融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,并表示此举可以极大地缓解地面能源限制,实现快速部署和扩展,并将运营成本降低20倍。 该公司计划于2025年5月发射其演示卫星,并表示其将配备比以往在太空中运行过的任何GPU都要强大100倍的图形处理器。 该公司在一份白皮书中断言:“我们坚信,轨道数据中心是经济可行且必要的,它们能够以快速和可持续的方式实现21世纪最重要技术——人工智能的潜力。” 太空数据中心“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” 研究表明,到2027年,训练大语言模型将需要更大集群。然而,Lumen Orbit在其白皮书中指出,地面数据中心在扩展到吉瓦规模时,无论是从可扩展性还是从可持续性角度来看,都不尽如人意。现有的基础设施通常只能达到100兆瓦,而一些基础设施的目标则是1吉瓦。 美国陆地太阳能发电厂的平均容量系数(即实际发电量与最大潜在发电量之比)仅为24%。温带地区的太阳能项目表现更差,通常发电量不到10%。 此外,在西方国家,由于许可、限制、通行权和环境因素等诸多要求,新的大型项目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。 “科技公司领导者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建设能力不足,”Abundance Institute的能源政策主管Josh Smith指出,“只有加快步伐,才能实现更清洁的未来。” 着眼于太空,Lumen表示,它已经开发了一系列概念设计,并且没有发现任何“不可逾越的障碍”。 “轨道数据中心将解锁地球上尚未出现过的新一代集群,其发电能力将轻松达到吉瓦级别,”该公司指出,“对于训练远超地面数据中心所训练AI模型规模的大型AI模型的组织而言,太空级数据中心将具有吸引力。” “数量级”更低的成本 Lumen Orbit指出,轨道数据中心将利用“丰富的太阳能(而无需电池)”运行,可以全天候利用太阳能,并通过被动冷却的方式,不受昼夜循环或天气的影响。 该公司写道,这将使得“边际能源成本降低几个数量级”。例如,一个40兆瓦的集群在空间运行10年的成本为820万美元(其中500万美元用于发射,200万美元用于太阳能电池板,以及每千瓦计算能力需要1公斤防护材料,成本为120万美元,按每公斤30美元的发射成本计算)。 而相比之下,基于硬件、冷却、用水和备用电源等因素,一个地面系统在10年内的成本将达到1.67亿美元。这大约是轨道数据中心成本的20倍。 不过,一个重大的成本考量因素是这些卫星的发射。但Lumen Orbit指出,随着新型、可重复使用、经济高效的重型运载火箭的出现,价格正在下降。“结合轨道网络的普及,这一机遇的时机恰到好处,”该公司指出。 太空数据中心的设计考量 据Lumen Orbit介绍,轨道数据中心的大部分表面积将由边长约为4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组成。这些电池板将采用硅晶片和冷却回路制成的薄膜电池。该公司指出,轨道数据中心还应具备模块化,或能够独立对接和分离的能力,以便每个部件都能根据需要进行升级。 它表示,其他重要的设计考量因素包括: ● 可维护性:旧部件应易于更换,且不影响其他更大部件。最终,数据中心应至少无需退役使用10年。 ● 尽量减少活动部件:如连接器、机械执行器和锁扣。借鉴地面数据中心的现有做法,每个容器最好都有一个集电源、网络和冷却于一体的通用端口。 ● 渐进式可扩展性:能够增加容器的数量,这有助于从“第一个部署”开始就保持盈利能力,而不是在某个时候突然需要大规模资金支出。 “它们几乎可以无限扩展,而不会受到地球上面临的物理或许可限制,”Lumen写道。 显然,轨道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;必须考虑太空碎片、辐射、气动阻力和网络可用性和延迟等因素。最重要的是,数据中心必须持续接受光照,以便进行太阳能发电。据该公司介绍,这需要一个“近地、黎明-黄昏太阳同步轨道”。该轨道平面将全年大致垂直于太阳,航天器将处于“近乎连续的太阳光照”中。 值得注意的是,Lumen Orbit并不是第一家提出在太空建设数据中心的公司。Lonestar Data Holdings正计划在月球上建设数据中心,其他参与者还包括Axiom Space、Kepler Space和Skyloom。NTT也在与SKY Perfect JSAT合作开发卫星网络系统。 当然,也有人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:微软已经试验了海底数据中心;Subsea Cloud和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探索这种可能性。 |